You are currently at: ejtech.hkej.com
Skip This Ads
Don't Miss

硬創業

By on May 1, 2015

本文作者李學斌(@Ben Crox)為創業公社社長

香港創業界出過一個十分知名的團隊 Makible ,他們做 3D Printer(makerwise.com圖片)

香港創業界出過一個十分知名的團隊 Makible ,他們做 3D Printer(makerwise.com圖片)

我很少對外提及自己的具體業務,坊間朋友除了知道我有份主持 BarcampHK 之外,頂多聽過我有參與不少創業相關活動,較多聞者,知道我接手管理著位於火炭的創業公社。在創業圈,要不就是有錢可以做投資者,要不就是有經驗可以做導師顧問,要不就是身在創業途中,而我可不是甚麼有錢人或財務顧問,如果沒有點實業在做,那實在沒有資格說三道四吧?

說來故事很曲拆,我其實一直做中間件,跟硬件關係挺直接的。這周飛了去台灣,半截時間就是為了去 SecuTech 看產品以及跟供應商打交道。如今,借個機會,談談做硬件的創業。

做硬件,是十分傳統的事,香港曾經有風雲的電子製造業,強大到怎樣?看看 Steve Jobs 的傳記,或是看看 Steven Levy 寫的 Hacker ,都不難發現,七十年代香港是出產便宜又先進的零件的地方。就連第一代 Apple 電腦,都有間接採購自香港的零件。

香港人,是懂得做電子、做晶片的,而且,特別懂得做便宜的電子零件。

直至八九十年代,香港仍有些舉足輕重的電子零部件廠,在替 Motorola 供商,在替 Samsung 供商,那時候甚至有些本地廠佬,是看不起 Samsung ,因為比技術,香港強,比價格,香港便宜,甚至比研發,連光纖之父都在香港。港大、中大、兩家理工,早就培養出不少實幹的人才。只是工業北移,本來香港的競爭優勢集中在新和便宜,九十年代中,國家政策帶動下,廣東的地和人都比香港便宜。九十年代尾,新建成的廠和設備,根本不是香港概有的可以比,而人才(所謂管廠佬)也適應了北上的生活和管理法則,於是促成東莞和深圳的世界工廠偉業⋯ 其實不只有台商,很多電子廠的老闆是香港人。

這最近廿年,大家已經習慣性地忘記香港有電子工業,自然不太熟悉,原來香港的電子工業界,還有些世界數一數二的領軍人物。

嗯⋯這裹補插一段訃聞⋯上月底,在 SmartCard 生產行業舉足輕重的龍頭公司,創業板 8210.HK ACS 龍傑智能卡有限公司的創辦人兼前主席 Denny Wong 黃耀柱先生,不幸過世了。 Denny 是非常值得敬重的業界前輩,早些年他也曾出席 CoCoon 主辦的活動,向新生代創業人現身說法,鼓勵大家多試煉,不要怕失敗。而 ACS 可是實實在在,跟 Motorola 一同研發 Card Operating System 的創新者,而且懂得透過發佈 SDK,不閉門造車,因而贏得各地開發商的合作拓展業務。生產智能卡及讀卡器而言,這家香港公司冠絕亞洲,站在全世界也稱三雄。黃先生早年畢業於中大物理系,再在中大讀畢 MBA,乃土生土長的香港工業家。

不要低估香港人。不要低估香港工業。但要認清香港憑甚麼繼續硬創業。

深圳、東莞,號稱世界工廠,世上有好多一流的產品,就是在這些香港周邊地帶組裝而成。

先不要太興奮,組裝就是組裝,電子產品的靈魂若是在於芯片技術,則深圳一帶,長時間都僅是套血套肉而不知靈魂何在的地方,比較清楚知道芯片,並有研發能力的人,在美國、在以色列、在台灣,也在香港。

但世界變了。

諸如 Arduino 般,開放而標準化的設計時代來臨,做硬件不一定要把握所有芯片技術,反而怎應用芯片,怎去做設計漂亮又合乎人體工學,成為一門顯學。產品設計,線路板配置,這些一度不算最重要的東西,現在可正帶動產業升級的重要關節。為何 3D Printing 重要?因為這比以往制模去摸索外殻設計和人體工學、配接工學,更省錢省時間,甚至可以把組裝生產線的大量成本都省掉。

省,快,始終是底牌中的王牌。人性化,美觀,易學易用,變成產品的致勝之道。可知道,小米也是這麼跑出來。

但⋯

也不止這樣。

因為單純的省,己經不足夠了。商業模式在這十年有了很大變化,一件產品可以伸延出更多可以帶來收費的業務。先是智能電話,接著是電視,再來是3DPrinter ,最近還有無人機 (Drones) ﹐這些東西都變了個坪台,不只是應用可以加到坪台上,應用所代表的雲端服務,雲端後的大數據,伴著雲端出發的行銷管道,以及大數據所暗示的壟斷經營/聯營優勢,沒有一樣不把價格原理撕到體無完膚!

小米的優異,不單因為它所謂的「性價比好」,更因為數據和服務的潛在市場能量,毀掉了所有其他智能電話的價值鏈和定價策略。因為起動的資本大,因為供應鏈早己變革只待運用,當資金流革新了,小米的更新搶進速度,根本不是傳統硬體企業能跟得上的。這就是思維模式也變了。

所以,不單要懂得做硬件,還要懂得設置軟件的平台,懂得用雲去連結物件成就大智慧,還要從一開始用資本手法扭曲價格去掠取市佔率,借大數據而擷取果實⋯

這才是當今的硬創業。資本要硬,生產力要硬,軟件/平台能力也要硬,成本轉派的手法更要硬。

現在我講講 KickStarter ,KS 就是在當今生產模式大為改變情況下,冒起的新形店舖和服務。

相信讀過社會學/經濟學/市場學的朋友,都有聽過「福特主義」、「後福特主義」。工業化時代,講求規模標準化生產的「推」,消費時代,講求客制化快速反應的「拉」。現在,年代又換了,但基調沒有變。沒有批量和標準化的生產,面對過量、海量的客制化產品,還有最要命的經濟不均(局部不景氣),成本競爭不下去。沒用戶的投入,再便宜的產品也沒有人要。也就是,又要便宜,又要上心,要「哄」。

KS 只是個賣概念,賣參與感的地方,因為東西根本未做出來,就找用戶付款。你想要這麼做嗎?請你支持和投入給我們生產,陪伴我們把沒有的東西創造出來。這就是 KickStarter 。事實上,KickStarter 不只「哄」散戶,還透過散戶的加入,再去「哄」有大額資本的投資者,再去「哄」關連服務的供應/合作方。「哄」不到用戶,甚麼都不用談。「哄」得到用戶,各方面齊心協力把事做成。

在創業圈,我們也常稱之為 Customer Validation 。是一種市場手段,沒錯。不懂市場手段,尋常人那有錢做硬件?廠家也不會跟你配合。要麼廠家肯配合,很多不可能、高風險、高低本的事,突然會變得簡化了。因為產品開發當中,最大的風險和成本,并不是純技術的東西,而是如何對準市場,對準時機,對準客戶心理,或許叫,做對 Spec 。這個狀況, Steve Jobs / Elon Musk / 雷軍等,都已經展示了給大家看。

其實,以前投資者也很易「哄」,因為他們不懂。現在,換了是普羅大眾,可以透過科網和支付技術的變革,參與融資了,所以「哄」大眾,也就順理成章。

但,資訊真的改變了世界。你可以「哄」,大眾也同時更容易揭穿西洋鏡,群眾智慧往往比個別的投資者更加聰明,不要以為可以輕易「哄」到他們,那個反噬可以很大。

二十年前,已經沒有太多空間給小成本支撐硬件創新。創新,是一定有風險的,所以只有能承擔起風險的人,才有機會把產品做成。就看 Elon Musk ,不論是 SpaceX 也好, Tesla 也好,他敗了多少陣?賠了自己、投資方多少錢? Steve Jobs 和 Jon Ive 不會告訴你,蘋果的開發中心內部,放棄了多少投入千萬元計的項目,或是為了調節符合市場、環境需要,延後了多少計劃,扣起/浪費了多少資金。這是大有錢人,玩創新的方法。

今時今日,KickStarter 等集資平台上,許多產品都過不了「成功線」。過了成功線,也不等於真的會成功,因為風險不純粹是錢可以解決,不然那些創投的人還有需要挑剔,挑剔然後還可憐地只想十個中一個,一個贏返一百個?絕大多數成功的項目,還是會拖。因為生意計劃、營運安排,是要很硬的技術,還要一些運氣。有了錢,你不及時轉化到技術班底身上,很易出事的。即使班底夠硬,有時一開始定了的方向,也會因為零件供應 EOL ,或是發現原先沒想到的問題,而大大影響計劃。

前兩三年,香港創業界出過一個十分知名的團隊 Makible ,他們做 3D Printer ,Prototype 啊集資狀況啊,甚麼都很好,找到獨有的市場定位,老闆是在玩具生產行業經驗豐富而充滿魄力的創業者,甚至凝聚了歐、美、中多地的精英一起幹活。但批量生產過程中,發現列印噴嘴不那麼耐熱,於是有些印材物料不好處理。這其實不是太大的問題,卻卒之變成大問題的起點。因為當老闆的,自信有經驗和技術去解決,於是一邊拖,一邊再找冤大頭下單投資,一邊把抱懷疑論的支持者甚至同伴的換走了。接著,團隊越來越不像團隊,只剩下自信的創業者兩三人在撐。一緊張,就會亂,就會沒好心情處理好客戶關係,就會在生產排程上產生更多誤判。錯誤越踏越深,最終不能自拔。

也許,當初團隊只要承認產品的功能不如預期,而簡化目標,好好攻掠有把握力的領域,故事就會大大不同。業界可有不少人同意 Makible 在早期帶動的設計、概念創新,老闆也幫助過很許多嘗試做硬件創業的人,找到較合適的生產合作對象和管理模式。即使後來這公司出現財政和用信危機,說實的還有很多人承認他們的貢獻,在想怎幫一把,怎樣共同渡過危機。

問題,卻是回到「人」身上。這個世代的硬創業,要求創業者一定要懂得「哄」,要有無限的自信,要敢於挑戰 Mission Impossible ,要去起哄並撕破行規。所以,能成功的人,一爬就爬到很高,接著便不容易放低身段,不肯放棄高端目標,容易死牛一邊頸。

成於哄者,往往也敗於哄。你 Hold 不住,你的名聲會令所有各種羡慕妒忌恨的人,起哄去圍堵你。出得黎行,早晚要還。

做硬件很難,尤其要攻破技術難題,可得非常專心,閉關時有必要。坊間要起哄,倒又要求創業者把狀況透明化,不明真相的群眾更是很易被難題逆轉心理,由支持者變被「覺得被騙者」,尤其他們沒有準備一起承擔風險,說穿了多少都有輸打贏要的心理。

過去兩年,我曾埋頭苦幹個硬件項目,燒錢燒時間在其中。在項目內,我還不算負責硬件的,只是硬件也要有驅動程式等軟件,做這件軟件的話,還是會變得十分了解硬件。我的拍檔很厲害,由產品設計、集資、廠家接洽、物料採購、營銷包裝、團隊培養,甚麼都揹起來了,一周六日,差不多都是早上七點做到晚上十一點,中港兩邊跑。

經歷了三次資金問題,我們很幸運拿到 2 百萬美元的投資,再加上始創人等的貸款和投入,以及不少合作方接受賣成功了才分享 Option 這種做法,保守估計這項目耗資接近 2 千萬港元,我本身也是百萬元級的投入。

項目曾三度要推上 KickStarter ,但三次我都反對,因為時間不對準備也不足,三次都沒甚麼成果,只是大老闆覺得一定要上。幸好沒哄大了,至少首兩次,在承認不能如期完成,很早段已經聯絡參與眾投者,完全退款。第三次,我幾乎是退出來管理項目,只在確定有別的公司在承包,才隻眼開隻眼閉。說穿了,做到這樣,團隊經已散架。

在大額資金進入時,我強列要求用部份錢,去購買現成技術解決十分核心的問題。但當時大老闆雄心壯志,覺得內部團隊已經有了不少歷練,大概可以內部解決,於是把錢都放了去包裝門市上。由於方向存在爭拗,不信任已經發芽,就連公司的財務管理,都守不著規矩,令本來有權力監管的人,都沒法著力,只能因為錢多而盲目安心,因為不想擴大爭拗而息事寧人。

其實,這就是掩耳盜鈴。

由於投資方不太懂,管理就不到位,假象底下,錢的投放變得越來越不合理。找到大量高質客戶,單單都很大,門市包裝得富麗堂皇,但,硬件貨品的質量,服務整合度,乃至生產線管理,全都成了下半年的地雷。

到了一切泡沫爆破,我救亡無力,既然提出的方案都沒有得到大老闆的理解和配合,我唯有在明知項目要死時,最大程度分析和吸取箇中的經驗,以及和投資者、客戶方都坦白溝通,準備日後重建關係,並和不合理的營運方向切割,以免泥足深陷。

其實,這過程十分寶貴,在越殘酷的環境生存下來,人一定會變得越強。面對失敗也要勇氣,要冷靜,要沉著地收捨殘局。但,說到環境這麼殘酷,你可知道多少強人都挺不下去?

硬件創業,一邊要懂得去哄,另一邊也要硬的技術,硬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向方感,硬的資本策略,以及十分現實、堅強的心理質素。相信創造、創新,就可以改變未來,會變得偉大,於是迎難而上,且戰且養。

以上,的確寫得挺亂,日後有空再整理補充。我,還在投身於硬創業、社會創新、組織創新。有空再解說。

Kickstarter 募集最多資金的項目

Kickstarter 募集最多資金的項目

支持EJ Tech



如欲投稿、報料,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,按這裏聯絡我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