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ou are currently at: ejtech.hkej.com
Skip This Ads
Don't Miss

土地人才缺 礙港再工業化 宜公私營合作 善用科技降成本

By on November 9, 2021

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「StartupBeat創科鬥室

香港生產力促進局昨公布《香港再工業化研究》數據,逾五成受訪企業有意把生產線遷往或擴展至香港,惟本地沒足夠空間建立自動化生產線,包括卸貨區太細、樓底太矮等。另僅16%企業欲把研發部門遷港,不足三成有信心在未來一至兩年,在港找到合適研發人才。

是次調查由生產力局及港大經管學院合作,於7月至9月期間,以問卷訪問184間企業,探討食品科技、生命健康科技及綠色科技行業,在本港實踐「再工業化」的意願、挑戰和發展前景。結果發現,51%受訪企業對工業4.0有所認識,相信有助提升生產力、節省成本,並使營運更具彈性。

黎少斌(左)稱,「香港製造」品牌是信心保證,吸引半導體廠商來港設廠,有利「再工業化」發展;旁為鄧希煒博士。(陳施敏攝)

黎少斌(左)稱,「香港製造」品牌是信心保證,吸引半導體廠商來港設廠,有利「再工業化」發展;旁為鄧希煒博士。(陳施敏攝)

生產力局首席數碼總監黎少斌認為,合成生物科技極具潛力,食品科技可發展植物肉生產和研發。健康科技上,可優化中、西藥生產,拓展疫苗及生命科學。至於環保,研究發現逾六成的綠色企業,在港設立生產線時,所需空間超過一萬方呎,主要是本地回收業未有利用先進技術;若能善用科技,包括建立智能生產線等,無論用地和生產成本均有望降低。

借鑑星洲培育模式

調查又研究以色列、新加坡和瑞士的工業發展案例,港大經管學院經濟學教授鄧希煒解釋,3地在人口、地區規模、人均本地生產總值(GDP)與香港接近,惟工業所佔的GDP比重截然不同:以色列佔11%、新加坡佔20%、瑞士佔18%,香港僅得1%。他強調,大家應反思當中差異,又指地少人多人工貴,不應是發展工業的阻礙。

合成生物科技極具潛力,食品科技可發展植物肉生產和研發。(法新社資料圖片)

合成生物科技極具潛力,食品科技可發展植物肉生產和研發。(法新社資料圖片)

鄧希煒補充,過往與業界接觸後發現,在轉型、科研的高端工業,中高層人才尤其短缺。他建議港府制定經濟及人才等政策時,可參考以上3地的經驗。以新加坡為例,培育人才一直採用PPP(Public Private Partnership)模式,即政府、學界及商界的創新公私營合作,孕育對應人才。

此外,市場分布方面,90%、37%及22%企業,分別以香港、內地和東南亞為目標;若按行業細分,79%食品科技、65%健康科技,以及36%綠色科技受訪企業,表示會投入研發。而吸引企業研發的關鍵因素,主要分布是:當地有高等教育機構(46%)、熟練的本地科研人才(37%),以及鄰近生產設施(36%)。

港府制定經濟及人才等政策時,可參考新加坡的做法,與學界及商界合作,孕育對應人才。(政府新聞處圖片)

港府制定經濟及人才等政策時,可參考新加坡的做法,與學界及商界合作,孕育對應人才。(政府新聞處圖片)

倡建晶片設計中心

研究指出,新一代半導體是再工業化極具潛力的新興產業,本港應建立晶片設計中心,配合國家政策吸引廠商落戶。鄧希煒提議,可先作規模較小的半導體上游研究,惟最終仍要從生產角度考慮,誘使國內外公司在港設廠,亦可在粵港澳大灣區以至亞洲區內,尋找各地政府、機構等不同夥伴合作。

支持EJ Tech



如欲投稿、報料,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,按這裏聯絡我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