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ou are currently at: ejtech.hkej.com
Skip This Ads
Don't Miss

3D打印礁盤復育珊瑚 (archiREEF余碧芬)

By on April 30, 2021

原文刊於信報財經新聞「StartupBeat創科鬥室

余碧芬認為,港府政策支持減排脫碳,故此看好本地保育發展。(朱美俞攝)

余碧芬認為,港府政策支持減排脫碳,故此看好本地保育發展。(朱美俞攝)

氣候暖化、濫捕、填海及人為污染等因素,令海產魚類品種減少。本地初創archiREEF利用3D打印技術,人工製作陶土「珊瑚礁盤」,讓珊瑚依附表面生長,吸引魚類棲息。今次請來公司聯合創辦人及行政總裁余碧芬,分享如何把創新技術應用在海洋生態復育上,以及女性創業和融資的困難。

主持:(朱)朱美俞 《信報》科技記者
嘉賓:(余)余碧芬 archiREEF聯合創辦人及行政總裁

朱: 據知3D珊瑚礁盤本為學術項目,你為何後來成立初創,決意投身有關業務?

余: 以往珊瑚復育工程止步於學界及保育機構。作為海洋愛好者,我認為珊瑚復育項目有更多潛在發展可能,不應僅限於一小撮人的保育工作。我期望通過成立初創,把創新科技應用於海洋復育方案上。

未來期望將它商業化,把3D人工珊瑚礁盤塑造為「突破界限」(Breach to Gap)的工具,讓企業或市民有份種植珊瑚礁盤。我相信,他們若能參與其中,並與海洋連結,自然感受更深,藉此提高保育意識。

團隊藉機械臂打印出3D珊瑚礁盤,設有特定空隙,為珊瑚塑造更佳生長環境。(archiREEF網上圖片)

團隊藉機械臂打印出3D珊瑚礁盤,設有特定空隙,為珊瑚塑造更佳生長環境。(archiREEF網上圖片)

小塊養殖 生長提速10倍

朱: 珊瑚復育對海洋以至人類有何重要性?公司的技術發揮什麼作用?

余: 珊瑚既是動物也是植物,其體內含蟲黃藻,可作光合作用,亦為重要的藍碳(Blue Carbon)來源,意指具有吸取海洋中二氧化碳的能力。對海洋生物而言,珊瑚可作為避難所或棲息地,長遠有助海洋生物多樣性發展。

雖然珊瑚具有自然恢復能力,惟生長速度緩慢。團隊嘗試以3D打印技術,藉機械臂打印出3D珊瑚礁盤,設有特定空隙,為珊瑚塑造更佳生長環境。另外,通過把珊瑚分拆小塊養殖,加快生長速度。以鹿角珊瑚為例,以往其生長速度為每年1至3厘米;通過科技培植,其生長速度提高10倍。現時團隊在本港海下灣,於「外展區」、「復育區」及「實驗區」共放置128個3D珊瑚礁盤,成功吸引各種海洋生物在其內寄居、躲藏甚至繁衍下一代。

archiREEF以陶土物料3D打印礁盤,然後設置在本港海底,讓珊瑚依附成長。(archiREEF網上圖片)

團隊以陶土物料3D打印礁盤,然後設置在本港海底,讓珊瑚依附成長。(archiREEF網上圖片)

朱: 團隊最初如何跟政府交涉以投入有關應用?

余: 政府過往在海洋保育上較被動,可能僅通過規劃土地,就期望海洋生態自行恢復。時至2016年「厄爾尼諾事件」,全球各地包括本港出現珊瑚白化情況。

面對氣候變化危機,本港漁護署當時積極與學界合作,願意採納創新科技,以監控珊瑚白化及恢復情況;團隊亦有幸參與其中。

港府通過科技園、數碼港等機構,以不同資金支援形式推動初創研發。公司早期透過政府資助研發項目,相對較易成功。現作為初創,業務須涉及商業考慮,公司除了以政府為客戶,亦把握企業環境、社會及管治(ESG)等商機。

未來擬推出Adopt a Reef計劃,與企業一同找出退化的珊瑚礁,再以科技養殖人工珊瑚礁盤,協助珊瑚回復較佳狀態,藉此共同實現減排或脫碳(Decarbonizing)目標;企業亦可把有關項目數據化,作為ESG報告的其中項目。

現時團隊在本港海下灣,共放置128個3D珊瑚礁盤,成功吸引各種海洋生物在其內寄。(archiREEF網上圖片)

現時團隊在本港海下灣,共放置128個3D珊瑚礁盤,成功吸引各種海洋生物在其內寄。(archiREEF網上圖片)

朱: 作為小眾市場的女性創業家,在推廣及尋求融資方面,你曾否遇到困難?對於同類初創,你又有何建議?

余: 在過去10至20年,本港環保教育做得不錯;惟實踐環保方面較為「離地」。如何把有關概念推廣至企業家或市民,甚或喚醒保育意識,把其環保想法化為行動等均有一定難度。

作為環保科技初創,公司早期依靠政府資金作研發。項目如要發展下去,須尋求風險投資(VC)及企業合作。以我所知,VC一般關注初創的本金以至在特定時間內的回報率等。惟環保科技屬長線投資項目,加上團隊所研發的3D人工珊瑚礁盤為全球首創項目,投資者較難參考有關市場數據。

熱愛海洋的余碧芬,除了在海下灣做義工,亦參與復育珊瑚計劃。(archiREEF網上圖片)

熱愛海洋的余碧芬,除了在海下灣做義工,亦參與復育珊瑚計劃。(archiREEF網上圖片)

創業不應被年齡性別局限

過去以學生及女性身份創業,一般較易被市場標籤,跟團隊合作協調亦有一定困難。由於缺乏經驗,別人對我有一些既定想法。然而,我建議初創切勿被自身任何條件框住,以影響個人表現或後續發展。

我認為投資者獨具慧眼,較關注創辦人及團隊的發展潛力,初創不應被其年齡或性別影響信心;另期望市場可給予同類企業或新晉創業家更多機會。

註:以上嘉賓訪問均屬個人意見,與本報立場無關。

支持EJ Tech



如欲投稿、報料,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,按這裏聯絡我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