You are currently at: ejtech.hkej.com
Skip This Ads
Don't Miss

搵工要講政治 (高天佑)

By on March 23, 2021

本文作者高天佑,為《信報》撰寫專欄「新聞點評」,此為節錄版本,原文請按此

企業可透過參考豐富資訊聘請員工,理論上有助增進「事前了解」,對雙方都有好處。(Freepik網上圖片)

企業可透過參考豐富資訊聘請員工,理論上有助增進「事前了解」,對雙方都有好處。(Freepik網上圖片)

眾所周知,Facebook、Instagram、Twitter、YouTube、Quora、Reddit、WhatsApp、Snapchat、Telegram……等社交平台或通訊程式,通通都不能在內地合法營運(內地網民須「翻牆」才可瀏覽或使用),何以LinkedIn獲「開綠燈」?

一般認為有四大原因,首先是LinkedIn以「搵工」為主,相對上不太敏感,而且用戶多為高端白領,懂得自我檢點,例如較少在自己的賬戶大談政治話題,或者發表激進言論,否則猶如「自斷米路」。其次,大多數國際企業都倚重LinkedIn協助招聘員工,中國倘若封殺該平台,恐怕不利於融入國際經濟體系。

第三,Facebook、YouTube等因為不願配合言論管控,放棄了在中國做生意的機會,LinkedIn則採取一種相對巧妙折衷辦法,基本上不會刪除內地用戶言論(除非觸犯明文法律),但會使用AI程式,判斷他們的言論在內地會否被視為「敏感」。被AI分類為「敏感」的言論,其他內地用戶是看不到的,境外用戶則依然看到。這一招既滿足了中國政府「維穩」需要,又讓LinkedIn保持「不刪帖」原則,堪稱理想。

最後,中國近年言論管控趨緊,不少境外社交網站及通訊工具原本可以「半公開」運作,卻在2015年後相繼被徹底封殺。LinkedIn恰在2016年獲微軟收購,而微軟被視為跟中國政府關係最良好的美國大型軟件公司(其創辦人蓋茨多年來對中國幾乎「有讚冇彈」,包括在晶片制裁風波上也開腔力撐中國,抗疫期間又牽頭向中國捐款,獲國家主席習近平親自回信致謝),或許這也是LinkedIn能夠在中國「幸存」至今的原因之一。

憑着「搵工+社交」特色,現有逾7.4億用戶的LinkedIn,快速壯大成為全球最大求職與招聘平台。(法新社資料圖片)

憑着「搵工+社交」特色,現有逾7.4億用戶的LinkedIn,快速壯大成為全球最大求職與招聘平台。(法新社資料圖片)

LinkedIn用戶疑評國策犯禁

惟好景不常,LinkedIn本月9日突然宣布暫停接受內地用戶登記,說要處理關於「中國本地法律」問題。外界原以為這只是涉及私隱政策更新之類小事,但該平台至今接近兩星期仍未在內地「解封」,顯然不尋常。

據《紐約時報》引述3個知情人士報道,今次事件緣於早前全國兩會期間,LinkedIn部分內地用戶發表了涉及政治言論,卻未被「屏蔽」,拖累LinkedIn高層遭中國政府約談兼指摘「審查不力」;因此,LinkedIn須在審查機制方面作出令中國政府滿意的整改,方可重新接受用戶登記。

不少人疑惑,所有LinkedIn用戶均要披露自身詳細真實資料,「搵銀至上」的高端白領怎會貿然在該平台「講政治」犯禁?筆者諮詢了幾位活躍於LinkedIn的內地朋友,他們都表示沒留意到近來有發生什麼「政治事件」,不過在全國兩會期間,確實有內地用戶在自己的賬戶上,從專業角度(例如會計師、地產分析員)點評政策,儘管這在LinkedIn向來很常見(專業人士分享見解,突顯自身能力),現今可能也被視為「觸犯天條」。

被AI分類為「敏感」的言論,其他內地用戶是看不到的,境外用戶則依然看到。(Freepik網上圖片)

被AI分類為「敏感」的言論,其他內地用戶是看不到的,境外用戶則依然看到。(Freepik網上圖片)

微軟捲入中美角力風波

此外,中美關係緊張,令很多事情生變。微軟在今年3月2日(即LinkedIn「被封」前一星期)罕有地公布,指該公司Exchange電郵系統遭到「由中國政府支持的黑客」大規模攻擊,導致美國逾3萬家企業、醫院、大學、銀行及政府機構受殃及。

消息引起巨大關注,美國白宮發言人開腔譴責,中國外交部則不點名批評微軟「無中生有、隨意猜測……在拿不出證據的情況下向特定方潑髒水,這種做法不僅不負責任,而且別有用心。」

講到底,中國文化和語言博大精深,好似「講政治」這三個字內涵豐富,從字面看可解讀為「談論政治」,但在中國政治語境下,往往意指一個人是否「立場清晰,態度堅定,顧全大局」。所以有時候「講政治」就是「不講政治」,「不講政治」才是「講政治」。洋人想在中國做生意,對這些深奧智慧必須好好參詳。且看LinkedIn「整改」之後,幾時可在內地重新開張。

(編者按:高天佑著作《中產必須死》現已發售)

歡迎訂購:實體書、電子書

更多高天佑文章:

支持EJ Tech



如欲投稿、報料,發布新聞稿或採訪通知,按這裏聯絡我們